从“三从四德”谈起------中国传统道德并不歧视妇女(一)【原创首发】
本帖最后由 洛神香妃 于 2013-6-7 07:50 编辑日前,和几位朋友小酌。男人们凑在一起喝酒,都是圈里的,说话没有顾虑。内容除了学术、时事之外,谈的最多的就是女人了。有一位朋友说几千年来女人是最受压迫的,中国传统道德一直是歧视妇女的。这番话引起了我的反对,其他朋友却表示赞同,于是,我和大家展开了一场辩论。
下面,我把辩论的内容整理如下,供各位参考:
朋友甲:我说几千年封建道德歧视妇女是有根据的,而且是一直被公认的。
我:你有什么根据呢?说出来。
朋友甲:任何人都知道,过去要求女人要做到“三从四德”,这就是捆绑女人的 锁链。
我:你说说什么叫“三从四德”?
朋友甲:这谁都知道----三从就是在家从父,出嫁从夫,夫死从子。
我:你能具体解释一下吗?
朋友甲:这太简单了,就是女人没结婚时,在家里要服从父亲的管教,出嫁后要服从丈夫的约束,丈夫死后要服从儿子的安排。
我:可惜啊,你的解释完全错了。你并不了解“三从”的真正意思。
朋友甲:我怎么会错了呢?大家都这么认为啊。
我:大家都认为的,不一定就是正确的。关于“三从”,许多年一直被曲解了。
朋友甲:戴老,你给解释一下三从是怎么回事吧。
我:好吧。你方才说了“服从”,为什么要“服”从呢?这个“服”是怎么回事呢?其实,这是从丧事上穿孝服而来的。
朋友们:戴老给我们讲讲吧。
我:中国古代孝服一共有五种----斩衰、齐衰、大功、小功、缌麻。这是按辈分制定的。斩衰是最重的孝服。就是用最粗的麻布缝制的孝袍,不许缝边,保持毛茬。还要有一根竹杖。斩衰要三年 为止。凡是父母亡故,必须斩衰。(这个衰字要读作cui,发音是催。)另外,长房长孙没有了父亲之后,假如祖父亡故,长孙要代替父 亲为祖父服斩衰。他属于承重孙,和如今的代位继承一个道理。 齐衰(读作资衰)是用稍粗的麻布缝制的孝袍,但是可以把袍子的边缝齐了。而且是穿二年,是孙子对祖父祖母的。对曾祖父母则齐衰五个月,对高祖父母齐衰三个月。大功是用稍细生麻布缝制的孝袍。是对出嫁了的姐妹和堂兄弟亡故穿用的,是九个月。小功是用细生麻布做的孝服,是对堂伯叔和未出嫁的堂姑母亡故穿用的,是五个月。缌麻是用最细的麻布缝制的,是对堂伯叔祖和从堂伯叔用的,穿三个月。以上五种孝服就是依据血统关系的远近决定的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出没出五服”。而“三从”就是关于女人穿戴孝服的具体规定。就是-----女子没有出嫁时,穿孝服要以父亲为排定辈分的标准,出嫁后要以丈夫的辈分决定穿戴孝服,丈夫死了之后,以儿子的辈分穿孝。假如儿子穿小功,这个女子是母亲,就可以穿缌麻;儿子穿缌麻。母亲就无服,也就是不必戴孝。-----这才是“三从”的真正含义。我们现在常说的“服从”,就是从穿孝服从哪人排辈而来的。演变至今已经不是原来的意思了。由此可以得出结论----“三从”与压迫妇女毫不相干啊!
朋友甲: 戴老,你这样一解释,我就明白了。“三从”并非是束缚妇女的锁链。可是,还有“四德”啊。难道“四德”不是对妇女的限制吗?
我:“四德”是“妇德,妇言,妇容,妇功”。出自《周礼》。
咱们先喝着,我会接着讲。不要着急。
戴老好学问 让俺长见识了
之前我对“三从四德”的理解跟您那位朋友甲是一样的{:soso_e136:} 妇女主任吧、哈…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。。。 百度了一下三从四德出处,《仪礼·丧服·子夏传》:“妇人有三从之义,无专用之道。故未嫁从父,既嫁从夫,夫死从子。”《周礼·天官》:“九嫔掌妇学之法,以九教御:妇德、妇言、妇容、妇功。”
还想请教老先生,这里的“无专用之道”怎么理解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,诗三百开盘之语,后人评论原因思无邪,它篇居首有邪乎?
孔孟之名被借用了,之道也被借用了,孔孟之道害人,非孔子本人害人也。 无因山人 发表于 2013-5-9 17:06 static/image/common/back.gif
关关雎鸠在河之洲,诗三百开盘之语,后人评论原因思无邪,它篇居首有邪乎?
孔孟之名被借用了,之道也被借 ...
孔子也被误读误解。最后一篇就谈孔夫子了。 rxy6200 发表于 2013-5-9 13:06 static/image/common/back.gif
百度了一下三从四德出处,《仪礼·丧服·子夏传》:“妇人有三从之义,无专用之道。故未嫁从父,既嫁从夫, ...
比如一个姓王的女子,嫁给了张家。这个家就是“老张家”,即使丈夫死了,也还是“老张家”,不能称呼“老王家”。 {:soso_e183:}静待老先生佳作 严重支持
页:
[1]